中统和军统之间的对立可谓是水火不容,这场激烈的权力争斗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历史。当时,徐恩曾与戴笠分任“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一处和二处的处长股市杠杆交易,这一切也为之后的纷争埋下了伏笔。可能有读者会感到疑惑,徐恩曾明明是中统的领导人物,为什么会在军统担任过职务?
要解答这个疑问,我们不必深入历史的每一个细节,只需要了解一点关键的信息:我们所熟知的“戴笠军统”,原本指的是“老军统”二处,而“徐恩曾中统”则代表了“老军统”一处。事实上,一处本是“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处”,二处则隶属于“复兴社特务处”。蒋中正把这两个特务机构合并,成立了“老军统”,不过,由于两者内部斗争激烈,最终决定将其重新分开,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中统”和“军统”两个对立的特务机构。
为了便于理解,本文将“保密局”及其后续的情报局统称为“军统”,而“党通局”和“内调局”则简称为“中统”。因为这些机构在自我称呼时,通常也延续了当时的名称。
中统一方面盯着军统,挑出种种问题不断向蒋中正举报,军统则采取更为直接的手段,甚至派遣戴笠的亲信赵理君亲手埋葬了中统在河南的大员韦孝儒。提到河南的这起事件,我们不得不提起1975年,最后一批被特赦的军统(保密局)河南站少将站长岳烛远。有人认为,在军统和中统水火不容的时期,岳烛远同时担任了军统和中统的要职,这个说法有些误导。事实上,岳烛远虽然在河南担任过“调统室主任”,但他并非军统的人,这个职位与中统并没有太多的关联。
展开剩余64%为了澄清这个误解,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军统和中统在各地的机构设置。军统局的组织结构从本部到大区,再到省市站,其中部分省市站直接隶属于局本部,不受大区管辖。而中统则设有类似的结构,其省市一级的单位称作“省党部调查统计室”。正是这些微妙的差别,导致了“岳烛远既是军统在河南的站长,又是中统在河南的主任”这一误解。
值得一提的是,岳烛远并非军统的人员。根据史料,他在“联合侦破”的会议上参与了关于韦孝儒失踪案的侦破工作,并为案件提供了关键线索。那时,他已不再是军统的河南站站长,而是成为了第一战区长官部的调统室主任。会议的人员名单中明确显示,岳烛远与中统的其他重要人物,如河南省党部调统室主任甘舍棠,已经是各自机构的代表。而“军统河南站站长岳烛远”这个身份,更像是历史的一部分,并没有实际的中统背景。
通过这起案件,我们可以看到,中统与军统之间的紧张关系不仅体现在对方的争斗中,也体现在人员设置、职务安排等方面。岳烛远所担任的“调统室主任”这一职务,完全与中统无关。而在其他类似案件中,文强等人也曾参与过调查,这些人都与当时的中统和军统之间的微妙关系息息相关。
这段历史为我们呈现了中统和军统这对对立势力在各个层面上的斗争,机构的对立,职位的交叉,甚至是背后隐秘的斗争,都构成了这段特务历史的复杂画卷。因此,岳烛远并未同时担任中统和军统的职务,而这种误解主要来自于两者组织结构的相似性。
总的来说,历史中的这对冤家——中统和军统,长期以来在各个方面展开了无休止的斗争,直至今天仍然为人津津乐道。在那些特殊的历史情境下,他们的斗争往往隐蔽而复杂,正是这种对立与博弈,塑造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一段段历史篇章。
发布于:天津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南昌炒股杠杆门户_在线股票配资申请_专业炒股配资平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