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有它的历史股市杠杆操作是什么意思,有它的过去,给人留下古老的思念。但是它的现在呢,未来呢,都是问题。
眷眷于往昔,惋惜于眼前,惆怅于未来,北京四合院的时代毕竟是过去了,似乎也是古老的中国文化的衰落的一个部分,也是任何人都无法挽回的,这是必然的趋势。代之而兴的是种种其他……
眼前的四合院的破烂情况,在前面各篇文章中,已经举过一些例子。实际这种例子是举不胜举、说不胜说的。
南半截胡同的广和居,是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初极为著名的老店,由何绍基、李越缦到鲁迅先生都三天两头光顾,十分称赞的食肆。它不只是一个饭馆子,简直是一个同光以来,直至宣统、民国初年的“旧文化俱乐部”。一九八○年我特地去看了这处旧址,路东磨砖的小街门,虽然破敝,但因其昔时十分精致,所以犹存过去典型。可以想象七八十年前,甚至稍后,门前停满车辆的风光。走进院中一看,门户依稀,住着几家人家。窗棂寂静,还是一个很标准的南城小四合。这所小院是路东的门,西房连门洞只有三间,门洞占半间。院内南房、北房如同厢房,十分入浅,院子是长条的。顶头是东房,也不深。厨房在西头北头邻街一间,房顶有高大的出蒸汽的天窗,可以看出是过去作饭馆子的标志。由这高大的天窗,让人想起昔时的名厨,似乎还可嗅到“潘鱼”“砂锅豆腐”等等名菜的香味,但这只能供谈掌故的人的遐想,小院的居民虽然每天望着这天窗,恐怕也很难想到当年锅勺叮当乱响的热闹情况了。南、北、东三面的房屋,从窗户和门来看,三间北房、三间南房……都各有三个房门、六块窗格,显见是当年都是隔成三小间的。这就是当年的客座,其狭窄的程度,摆现在的大圆桌是摆不下的,旧时宴客只坐六人席、八人席,摆的只是八仙桌、高桌……而这样狭窄的小屋,据传当年同治皇上都来过,真是不可思议啊!……不过一九八○年时,还保存着古老小四合的样子。到一九八一年再去时,这古老的小四合,也像得了传染病一样,每家窗根下面,又盖了一间红砖小屋,原本狭窄的院子,已没有了,只剩下弯弯曲曲的小夹道了。在这种夹道中生存着的大人、小孩,说也可怜,恐怕心胸再不会宽敞,也像这些夹道那样狭窄了。
展开剩余73%老旧的四合院
现在北京所有的四合院,除去极少数特殊人士住的院落外,几乎所有的院子,不管大的、小的、较为整齐的,或十分残破的,都在院中盖满了各种样式的小屋,没有一处有院子了。四合院的院落,基本上不存在了。在南小街一所十分精美的高台阶大四合院中去看朋友,这所房子不知当年谁盖的,路北的门,磨砖对缝,垂花门,大院子,想当年盛时,初盖起来,以及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十分气派的。虽非三进五进连在一起,但只这一进,也足可以显示大四合院的气势了。现在那位朋友住着大北屋,走廊、纱窗,屋中且有地板,冬天且有暖气,按说也是很好的。但是院子呢,原来十字引路留下那四块种海棠、丁香等花木的地方,分别盖了四间各不相靠的平顶红砖小房,每间分别有一丈见方,是整齐的正方形。如果从空中鸟瞰,这个院子,正好是平铺着一面颜色相反的红十字会会旗。中间“十字”是白灰色砖墁的,四间小房是红砖的,这是近年北京四合院新创造的穷对付吧,有什么法子呢?想想实在可笑。
以上这就是北京四合院的现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我想是多方面的。大体说来,不外下面几点:
一是人口膨胀,人口密度太大,原来住一家的四合院,后来住两家、三家,慢慢增至四家、五家,后来增至十几家。而每家的人口也不断增加。六十年代夫妇二人带两个孩子的家庭,现在孩子成人,又建立家庭,这就无法容纳了。
二是四合院本身的欠缺,是以院为单位,不是以房间为单位。每家人家最起码的配套,没有烧饭的地方,这些年人们学会了盖小房,盖间厨房,盖间儿子结婚的小房。东一间、西一间,各式各样,因陋就简,穷凑和。在整整齐齐的大院子里,小院子里,见缝插针,像上海棚户区当年的“滚地龙”一样,一滚就是一间。杂乱、不协调,使古老的四合院连衰老的面貌也无法使人辨认,院子消失了,只剩莫名其妙的大杂院了。
三是人们的经济能力、实际的经济能力无法和当年独家住四合院的年月相比,土地面也无法容纳按实际数字增加几倍、几十倍的四合院了。纵然有钱,也没有那么些地皮、古建筑工人、大批的木料,等等。何况还没有那么多钱呢。国家拿不出,地方拿不出,个人更拿不出。照三十年代物价,租五间南屋,也得十大元,合一钱黄金,或一千枚鸡蛋,或八十多斤猪肉……折合的现金,这样的月租金又岂是今天一般人能付得起的?因而今天也只是破旧的不成为四合院的“四合院”,老房客对付着住着,拆一幢少一幢,自然不会再盖新的了。
四合院宽敞的院落
今年一二月间,在北京出差,经常外出,看见有些胡同的比较精美的四合院,钉上了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作为文物保护起来,从保护精美古建筑的角度,这也还是没有办法的唯一办法了。据说将来还考虑划定一个范围,保留若干条胡同,保留一片四合院,这是未来最大最好的保留四合院的方案了。
但任何保留四合院的办法,一般恐怕也只能保存住四合院的“形”,不能保存住四合院的“神”了。就是过去北京人住四合院的那种幽闲的情调、宁静的气氛、舒展的起居、宽敞的院落、从容的四时、大大小小的胡同……站在北海白塔山上或景山亭子里,向下一望,“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丛树万人家”。这样栉比鳞次的屋瓦,这种气派、古老的皇都的形势是必然要消失了。从个人的感觉上,从整体的形势上,都将为新的所代替了。
住在那不是四合院的“四合院”中老房客,即使老一代的还有点眷恋之情,新一代的也巴不得早点分一套单元楼房去住了。
老实讲:北京四合院的未来,恐怕只是“文物”,没有未来了!
选自邓云乡著《北京四合院(图文精选本)》,中华书局2024年8月版
邓云乡,一位曾经被低估了的文史大家
虞云国 陈子善 江晓原 陈引驰
周立民 严晓星 联袂推荐
全景呈现北京四合院的社会温情和文化温度
书 名:《北京四合院(图文精选本)》
著 者:邓云乡
丛 书 名:邓云乡集
书 号:978-7-101-16735-1
出版时间:2024年8月
定 价:66.00元
发布于:上海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南昌炒股杠杆门户_在线股票配资申请_专业炒股配资平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