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田初上谷花鱼(散文)
李建华
中国是水稻的故乡,数千年的稻作文化,诞生了稻鱼共生的生态文化奇葩。地处西南一隅的云南,不论是滇中汉族聚居的坝子,还是滇西滇南傣族、哈尼族的梯田里,都有稻花鱼的身影,云南人通常称之为谷花鱼。比如清代石屏诗人罗觐恩的《异龙湖杂诗》,就写到了谷花鱼:
扣除其间价格变动后,2024年六月的零售业总销货数量的临时估计较2023年同月下跌11.2%。2024年五月的零售业总销货数量的修订估计较2023年同月下跌12.7%。与2023年同期比较,2024年上半年的零售业总销货数量的临时估计下跌8.2%。
环湖烟火野人居,绿浪黄云百余里。
一夜香风吹瓮牖,水田初上谷花鱼。
其实谷花鱼并不是什么特别的鱼种,多半是鲤鱼和鲫鱼,由于生长在稻田里,稻谷扬花时节,吃水稻飘落的花蕊或昆虫长大而得名。旧时,每当雨水富足的时节,河沟水漫进稻田,鱼儿游进稻田里生长,稻谷丰收的季节,自然就有了谷花鱼的身影。谷花鱼长得肥美水灵,无泥腥气。在金黄的稻穗下面到处活蹦乱跳,十分招人喜爱。品尝谷花鱼,就是品尝丰收的喜悦。
风吹稻浪 徐俊 摄
云南近代文化名家陈荣昌,也写过一篇《谷花鱼赋》。
作为昆明本土文人,陈荣昌诗赋中集中反映其乡土情怀的还是那些描绘云南风俗、物产和风景的佳作。其中《谷花鱼赋》则是陈荣昌为数不多的描摹家乡物产的作品。全篇以骈体为主,描写了谷花鱼的由来、产地以及食鱼之乐,洋溢着乡土生活气息:
朱门弹铗苦垂涎,何似村翁得自然。无数小鱼新上市,安排一醉稻花天……
稻田泛黄、谷穗飘香的季节,正是青黄不接而丰收在望的时节,也是谷花鱼上桌的时节。
吃过午饭,家家户户带着孩子提着小桶、竹筛来到稻田边。父亲挖开水口,支好竹筛,然后慢慢分开稻丛,用脚在田里由外向里踩出排水沟。孩子等在水口边,守住竹筛,准备捡谷花鱼。田水流了一阵以后,鱼儿也就渐渐出来了,有的呆傻,顺水直接游到了竹筛里,蹦来跳去,无路可逃;有的机灵,游到了水口边,发现情形不对,又折头顺沟游回去;有的狡猾,来到水口边,又游进稻谷根旁躲藏。田水将尽时,大多数的鱼儿已经在小桶里面了,有一部分还在稻谷丛中。于是心急的孩子也挽起裤腿,和父亲一起下田捉鱼。
太阳将要吻上西山,家家户户也满载而归。小桶里装满了大大小小的鲤鱼、鲫鱼,大的手掌长,小的手指长。还有泥鳅、黄鳝。夕阳映照的小村庄,炊烟中似乎都飘送着鱼味。菜油炸出的谷花鱼,透出微黄,一看就令人垂涎三尺。一口咬去,香香的,脆脆的,酥酥的,嫩嫩的,甜甜的,说不出的鲜美。鱼骨,脆脆的;鱼刺,软软的,连骨带刺嚼碎,根本不用担心被鱼刺戳了喉咙。清水素煮的谷花鱼,只需放入盐巴调味,配以葱姜提鲜,再来一碗辣椒粉蘸水,其汤的清甜、肉的鲜嫩简直妙不可言。
宴席中,主人想象着几天后的稻谷满仓;亲朋好友们,大快朵颐酒酣耳热之际,也禁不住放声猜拳,纵情高歌。“两餐饭饱万事休,仰天大笑轻王侯。”人生如此,何必羡慕朱门酒肉,哪里还想修仙向佛?
当代的谷花鱼已基本成了人工养殖,稻鱼共生也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法宝。每年当小秧发绿时,农人们就会把小鱼苗放进稻田里,不喂任何食物,让它自己捕食田里的昆虫或微生物,吃落下的稻谷花及杂草自然生长,水稻和鱼儿在水中和谐共生。有的为便于控水和捉鱼,会在稻田里挖一条鱼沟,控水时节还吸引城里孩子下田摸鱼,又成了农旅融合的体验方式。
云南谷花鱼,还上过《舌尖上的中国》节目。这上过电视的小鱼儿,味道绝对差不了!
秋风起兮稻谷黄。谷花鱼肥美兮,待君尝。
作者介绍
李建华,昆明市富民县人,高中语文教师。云南省作协会员,富民县作协主席。作品散见于省市级公开刊物,出版散文集《螳螂川之歌》。
来源:大象文艺周刊
编辑:姚泽旭
编审:闫钰
终审:王一帆配资爆仓免费配资
陈荣昌稻田谷花鱼李建华云南发布于:云南省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南昌炒股杠杆门户_在线股票配资申请_专业炒股配资平台观点